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05节(1 / 2)

共和国蓝星第一的导弹技术,也还在钱老智慧的守护下。

同时,钱老还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成就。

他是工程自动化的创始人,在被软禁期间,为了让某国放松警惕,短暂的不再研究火箭等敏感技术。

用闲暇时间,写下了一本改变历史的巨著《工程控制论》,是人类史上最早的,研究“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的著作。

周瑞站在屏幕前,看完了整个视频。

钱老的一生,成就太多了,故事也太多了。

视频只是截取了一次专访的一小段,不超过五分钟。

周瑞下移视线,看到台子上刻着钱老的简单生平。

写着“1911—2009”。

刚好是周瑞重生的那一年……但他当时居然没印象。

因为那时他刚进入大学,还没有走上科学的道路,主业是写歌……

周瑞收拾了一下崇敬的心情,说道:“继续吧。”

娄阳点点头道:“请跟我来。”

之后的讲解里,周瑞系统的了解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

五十年代,依靠手锻、手焊的艰难条件,在没有橡胶、没有铝的限制下,制造出了射程590公里的“快递一号”。

六十年代,导弹技术与蘑菇弹技术适配,守住了共和国的安全底线,得到了世界民族之林里的“免死金牌”。

七十年代,第一颗卫星发射,长征系列横空出世。

八十年代,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接连突破。

九十年代,载人航天开始立项。

至此,迈入周瑞熟悉的21世纪,越发不可收拾。

载人航天技术、北斗技术、探月技术……一年一个样。

长长的走廊,既有挂在墙上的珍贵资料、照片,也有一些微缩比例的模型。

周瑞突然觉得,这里的名字,起的确实很不错。

这里记录的,就是华夏人的“问天之路”。

不是带着神秘主义的去“问天路”。

而是,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问天之路”。

可能是有始有终吧,在“问天之路”的末尾处,依旧是钱老的内容。

钱老的遗照,和一份在中科大教书时的备课手稿。

是不是真迹,周瑞无从判断。

上面写着:

“我们祖先,早就有了飞到天体上去的理想:嫦娥奔月。”

“‘火箭’,是我们的劳动人民,在约1100年左右的南宋时代发明的雏形。”

“后流传至印度,再在印度殖民时期,被英国认识。”

“这门学科的终极目标,就是解决‘星际航行’。”

“完成我们祖先的理想。”

旁边的车乾,一直很沉默。

看到这里的时候,明明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

却突然眼睛有点发红。

一滴泪水落下,车乾有些局促的抹了抹。

周瑞再次驻足良久。

众人一起朝外走去,周瑞突然对娄阳说道:“如果‘问天之路’末尾的地方,能加一句话就好了。”

“什么话?”

“未完待续,以待后人……”

娄阳突然站定了……

所有人回头看去,娄阳有些失神。

“06年的时候,钱老最后一次来局里,也说过类似的话。”

“宇宙遥远,未完待续……”

好难,好难啊!

离开问天之路,周瑞终于开始了这次来京北的主要事项。

研讨会。

可能是出于保密,在进入前还额外签了一份“协议”。

这种东西他已经签了太多,也没细看了,随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会议室很大,坐满了至少能有五六十人。

直到他看到上面的横幅,才知道这次讨论的内容。

“火箭回收技术讨论”。

周瑞心里暗自思索,原来是这个么……

算算时间,倒也不奇怪,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

不过从前世的记忆来说,这个方向上共和国有所树建,至少还要十年。

现在,大家都在起步阶段。

会议室人已经来了七八个,不过他一个都不认识,低调的按照台签,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车乾就在他旁边,很认真的摊开笔记本,准备记录,他在蓉飞配合“鲲鹏”项目组的时候,也参加过一些“研讨会”,不过总觉得航天局的更正式一些。

尤其是刚才参观了“问天之路”,被那种壮丽叙事感染。

大概五分钟后,一连进来了六七个人,包括周瑞熟悉的邱力勋。

邱力勋一进门就张望寻找周瑞的位置,他熟客了,直接和周瑞旁边的人换了台签,很厚脸皮的坐在旁边。

研讨会正式开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