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南王与萧逸尘于书房中全神贯注地商议如何进一步深入调查之时,朝堂之上的局势却如暴风雨前的海面,陡然间波涛汹涌起来。太子那敏锐的耳目察觉到了平南王旧部的些许异动,尽管暂时还未能完全洞悉他们的具体意图,但出于对潜在威胁的忌惮,太子决定果断出手,先下手为强。
早朝之上,宫殿中气氛凝重,大臣们分列两旁。太子一脸忧国忧民的神情,迈着沉稳的步伐出列,向皇帝躬身奏道:“父皇,如今回族边境局势愈发不稳,那些部族时常肆意骚扰滋事,边疆百姓苦不堪。儿臣近日听闻,平南王父子虽遭罢官,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朝中一直备受赞誉。若能派他们前往戍边,凭借其威名与谋略,定能保我边境安宁,护百姓周全。”
说罢,他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恰到好处的关切与忧虑,观察着皇帝的神色。
其他几位与太子暗中勾结的大臣心领神会,赶忙纷纷附和:“陛下,太子殿下所极是。平南王父子素有威名,在军中威望颇高,定能震慑回族,叫他们不敢再轻举妄动。有他们前去戍边,实乃我朝边境之幸,百姓之福啊。”这些大臣们一边说着,一边整齐划一地躬身行礼,那模样仿佛平南王父子已然是挽救边境危局的不二人选。
皇帝坐在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眉头紧紧皱起,形成一个深深的“川”字。他的目光在殿下群臣身上扫过,心中满是犹豫。作为一国之君,他自然深知平南王父子卓越的军事才能,派他们去戍边,从军事角度而,确实是一步妙棋。然而,帝王之心,总是充满了猜忌与权衡。他担心平南王父子此前被罢官,心中难免会心怀不满,倘若在边境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那将会给周国带来灭顶之灾。
太子何等精明,瞬间便察觉到了皇帝的顾虑。他赶忙上前一步,辞恳切地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可挑选几位忠诚可靠、深得父皇信任的将领随行。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协助平南王父子更好地应对边境战事,发挥他们的长处;另一方面,也可对他们起到监督之效,确保万无一失。如此安排,既能让平南王父子的才能得以施展,为国家效力,又能让父皇安心,实乃两全之策啊。”太子说罢,再次恭敬地低下头,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皇帝思索再三,反复权衡其中的利弊。最终,觉得太子的提议似乎确实可行,于是神色严肃地下令:“传朕旨意,平南王父子即刻官复原职,但需即刻启程前往回族边境戍边,不得有误。务必早日稳定边境局势,保我周国太平。”
旨意如一道惊雷,迅速传至王府。彼时,平南王和萧逸尘正在书房中对着满桌的线索和地图,热烈地讨论着下一步的调查计划。听到旨意的瞬间,两人皆是一愣,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随后,萧逸尘的脸上瞬间浮现出担忧之色,他焦急地说道:“父王,这明摆着就是太子的阴谋啊!他就是想将我们调离京城,让我们无法继续调查真相。此去边境,不仅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而且战事频繁、危险重重。再者,朝中局势瞬息万变,我们一旦离开,恐怕会彻底错失查明真相、洗清冤屈的机会啊!”萧逸尘一边说着,一边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眼中满是不甘与忧虑。
平南王神色凝重,缓缓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天空,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尘儿,圣命难违啊。太子此举确实阴险至极,但身为臣子,我们不能抗旨不遵。边境之事,关乎周国万千百姓的安危,既然陛下如今信任我们,将如此重任交付于我们,我们便不能推辞。至于调查之事,只能从长计议,另寻他法了。”平南王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一丝无奈,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萧逸尘无奈地点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失落:“父王所极是。只是这一去,山高路远,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更不知何时才能洗清我们的冤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平南王转过身,走回萧逸尘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尘儿,莫要气馁。我们即便身处边境,也可暗中联络京城的旧部,让他们继续留意朝中动向,收集线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查明真相,还我们清白。”
此时,世子妃听闻消息,心急如焚地匆匆赶来。她神色坚定,眼神中没有丝毫犹豫,大声说道:“世子,王爷,我也要一同前往。”
萧逸尘和平南王皆是一惊,萧逸尘赶忙上前,一脸担忧地说道:“王妃,此去边境,可谓凶险万分,战火纷飞,刀剑无眼。你一个女子,如何能承受这般艰辛与危险?留在京城,有人照应,才是最安全的选择。”萧逸尘一边说着,一边紧紧握住世子妃的双手,仿佛想将自己的担忧传递给她。
世子妃微微摇头,眼中满是决然之色,她深情地看着萧逸尘,缓缓说道:“世子,我知道边境危险重重,可我不愿与你分开。我们夫妻本就该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且,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在生活上悉心照顾你们,在遇到难题时,或许还能帮着出出主意。若我留在